常听人说“借钱收五厘”,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里藏着不少门道。五厘就是0.5%,按月息算相当于年化6%。乍看不高,但具体是否合法要看放在什么场景下。
民间借贷中,法律规定年利率超过36%就是高利贷。五厘月息折算年利率才6%,远低于红线。但要注意,这只是个基础标准,实际操作中还有更多细节要考虑。
2020年修订的《民法典》对借贷利率划了三条线:
五厘月息虽然合法,但如果叠加各种“服务费”“手续费”,实际成本可能就超标了。有些借贷机构玩文字游戏,表面利率合规,暗地里用其他名目收费,这种把戏法院可不认。
别被表面的“五厘”迷惑,真实利率要算总账。假设借款10万,月息五厘:
月利息 = 100,000 × 0.5% = 500元
年利息 = 500 × 12 = 6,000元
年利率 = 6,000 ÷ 100,000 = 6%
但如果放贷方收3%的服务费,实际到手97,000元,利息仍是按10万算:
实际年利率 = 6,000 ÷ 97,000 ≈ 6.19%
这还只是单利计算,如果用IRR公式算复利,数字会更吓人。手机里的贷款APP、信用卡分期,很多都是用这种“低息陷阱”。
去年有个案例,某借贷公司表面月息八厘(年化9.6%),但要求借款人购买高价保险,实际成本达到年化28%。法院最终认定综合费率过高,超出24%部分不用还。
五厘利息本身不违法,关键是看整体交易是否透明合规。下次遇到借贷问题,记住两个数字——24%和36%,这是法律划定的安全区与危险区。
借贷本是中性工具,用好了解决燃眉之急,用不好就成债务陷阱。无论是出借人还是借款人,都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,别让“五厘”变成“无底洞”。